最新研究披露:存在天生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人群

2025-04-18评论:(0)生活知识百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夜幕降临后,他们才精神抖擞,仿佛身体里的 “夜之开关” 被按下。最新研究表明,这类人群的存在并非偶然,他们可能天生就适应夜间活动。

从基因层面来看,约 10% 的人群携带 CRY1 基因变异,致使他们的昼夜节律周期延长至 25 小时左右,入睡时间比常人晚 2 - 2.5 小时,进而形成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这类人即便远离电子设备与城市灯光干扰,也难以将作息调整至常规时间,一生都在与社会时钟赛跑。例如,全球约 10% 的人受此困扰,他们即便努力早睡,也往往难以入眠。

一项来自浙江大学,依托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对近 27000 名参与者展开的研究发现,认知表现最佳的群体倾向于每晚睡眠 7 至 9 小时,而夜猫子型个体在认知测试中,尤其是推理和反应速度方面得分突出。这意味着,部分适应夜间活动的人群,在夜间大脑可能更加活跃,在处理复杂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更具优势。

另外,还有极少数人携带特殊基因突变,像 2009 年发现的 DEC2 基因突变,携带者平均每天仅需 6.25 小时睡眠,2019 年发现的 ADRB1 基因突变,携带者每天睡眠需求为 4.5 - 5.7 小时,比普通人少睡超 2 小时,且能维持身体机能和认知效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经过 10 年研究,在一个连续三代自然短睡眠者的家庭中发现了 ADRB1 基因中的单碱基突变。研究人员通过在细胞和小鼠身上实验,发现 ADRB1 基因在背桥(脑干中参与调节睡眠的区域)中高表达,突变后的该基因使得脑桥中的觉醒促进神经元更容易被激活,且促进觉醒的神经元比例多于促进睡眠的神经元,有助于唤醒大脑并保持长时间清醒。

然而,虽然存在天生适应夜间活动的人群,但长期熬夜对大多数人而言,危害不容小觑。免疫系统方面,连续一周睡眠不足 6 小时,免疫力下降幅度等同于衰老 20 年;代谢系统上,连续 6 天每天睡 4 小时,健康人会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从进化角度看,人类长期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是适应自然环境、保证生存繁衍的最优解。大部分人的身体机能更契合这种传统作息,强行违背会干扰激素分泌、代谢循环等身体正常运转机制。所以,即便有部分人天生适应夜间活动,也需关注睡眠质量与时长,保证身体健康。 像自然短睡眠者虽睡眠少却无睡眠剥夺相关不利影响,甚至往往更乐观、有活力、擅长多任务执行,有更高痛阈,没有时差反应,可能活得更长,但这样的人群在总人口中占比极少。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遵循科学睡眠规律,才是维持良好生活状态与身体健康的关键。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