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定义、范畴及分类
第一节 中 风
中风是以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突然昏仆,神识昏蒙,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因其有猝然发作的特性,又称脑卒中,属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范畴。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发的脑功能障碍,包括血管腔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血液成分异常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或存在经影像学证实的梗死灶,其引起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
一、历史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描述了中风病的一些临床症状,包括“大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风”等,并未以“中风”一词命名中风病。《黄帝内经》认为其与“虚邪偏客于身半”“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等有关。病机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中风”病名,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浮者血虚,络脉空虚……正气引邪,僻不遂”。因血虚复受风邪,津血不能充养,出现僻不遂。
孙思邈根据风邪中人的程度不同将中风病分为“偏枯”“风痱”“风懿”,依次表现为“半身不遂”“智乱不甚”“不知人”,并提出“夫卒死者是风入五脏,为生平风发,强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风邪袭人,久病邪传于内,入五脏则暴甚,可以续命汤类方治之。《千金翼方》提出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言“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得风病,半身不遂,言语不正,庶事皆废,此为猥退病……当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为于无事,乃可永愈”。
隋朝时期,巢元方提出“风邪入脑”,认为本病由气血亏虚,内有卫气不固、外感风邪气所致。《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了风癔、风偏枯等病证,风癔病位在脏,症状表现为“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等。“风偏枯者……风湿客于半身……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则成偏枯”,因风湿客于经脉,使血气凝涩而偏枯。“风偏枯者……邪初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金元时期,“内风论”成为大多数医家的学术观点。刘完素提出五志化火、六气皆能化火,首创热极生风理论,其认为中风病本质在热。刘完素认为发病不在外风中伤,而在内脏先损。本质是心火暴甚,肾水亏虚,阴虚阳实。其言“凡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是以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指出情志失常为中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中风瘫痪者……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刘完素重视肾水亏虚的发病因素,创制了大秦艽汤、三化汤等方剂以疏风养血。
滋阴派医家朱丹溪认为脾胃虚弱致津液运化失常,痰湿内聚,聚而生热,痰热上扰清窍发病。在治则上,朱丹溪提出“以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作血虚夹火与湿,大法去痰为主”,将化痰开瘀作为治疗大法,根据气虚、血虚、夹湿、夹水分而治之。
补土派医家李东垣提出“中气亏虚”论。《医学发明》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中气不足致风,形体肥盛者易感。中风病发病与脾胃及年龄有关,老年患者脾胃功能虚弱,脾失健运,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故在老年群体中多发。
张元素在《洁古家珍》中云“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三化汤通其滞”。其重视调阴阳、补肝肾、和营卫,倡导六经辨证施治,灵活使用通补治法,重视中风病的预后及临床调护。
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为中风发病根本。《景岳全书》云:“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也。”病机为内虚为本,并分寒热、虚实、阴阳、气血之别,辨证上提出辨经脏诸证,并注意痰疾。
李中梓将中脏腑分为闭证和脱证,从证的角度论述了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宗必读》云:“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
缪希雍提出“内虚暗风”,即阴虚内风立论,由于南北气候各异,患者体质各异,治法上顺气化痰清热以治标,养阴固本以治本。
叶天士认为中风发病机制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他认为其病之本为精血内亏、水不涵木,造成身中阳气变动。治法为“滋液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方用“虎潜、固本、复脉之类”。
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中风治疗关键为大补元气。元气恢复,则能使周身之气通而无滞,血活而不瘀。其创立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益亏损元气,活血化瘀之地龙、桃仁、红花等使瘀血通畅。
近代医家张锡纯提出其多因肝风上扬,血随气上逆直冲犯脑而发病。其创建瓴汤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