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的病因
中风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积损伤正
随着人体年龄增长,正气自虚,或久病迁延,或操劳过度,劳倦内伤,或恣情纵欲,导致正气受损,而发本病。精气不足是本病内因,《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指出人体正气不足,荣卫虚弱,外邪入中,引发中风。《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地道不通,故形坏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五脏皆衰。”古人多有“人过半百其气衰”的论述。
因“虚”导致的中风,有气、血、阴、阳虚的不足。《诸病源候论》云:“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提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是中风之关键病机。气能温煦,血能濡养,气虚失于温煦,血虚失于濡养,则筋脉失养,肢体活动不利。年老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后天水谷生化不足,可导致气血亏虚,此外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原因,劳神过度、暗耗心血,可致气血不足。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日趋低下,阴精渐耗,阴血不足,可导致肝肾阴虚,引起肝阳偏亢,最终导致肝风内动。《景岳全书》云:“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卒然仆倒。”虚在先,可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此外病程日久,久病必虚,中风后期者可见气血阴阳俱虚。
2.情志失宜
本病最常见肝气郁结,导致气郁化火,或因暴怒伤肝,肝阳暴亢,肝内风动,血随气逆,上冲于脑,发为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脏腑气血是精神情志活动的基础,而情志等心理活动又影响脏腑气血,正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情志过激可影响气机,如《素问·举痛论》中论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极会伤及相应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反应过强会引起气血运行紊乱作用于脏腑,为中风诱因。
刘完素认为:“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心火暴甚、肾水虚衰、阴虚阳实、热气怫郁、将息失宜、情绪急剧波动诱发中风。
3.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运化不利,水液停滞,积聚生痰。痰阻血脉,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脑脉瘀滞而发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仆击、偏枯……高梁之疾也。”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可导致中风。《证治汇补》云:“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蓄积成热,热极生风。”《明医指掌》云:“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与热易互结共存,阻滞清窍,易于生风,耗气伤阴,易于留恋,难以速去,并易于成瘀,形成痰热瘀互结的病机变化。
此外《古今医鉴》云:“脾胃伤于浓厚,湿热内郁,中气浊而不清,则其所化生之精亦得浊气。”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湿热合邪,困于中焦,阻遏气机,蒙蔽于上,清窍壅塞,困遏清阳,发为头面诸症,可诱发中风。
(二)病机
中风的主要病机有风、火、痰、瘀、虚五类,可相互影响,互相兼夹,引起气血逆乱,而发中风。风痰入络,留滞经脉;暴怒伤肝,肝阳暴亢,气血逆乱;气虚而无力鼓动,血液留滞不行,血瘀脑脉;阴虚则不能制阳,肝阳亢盛化风,上扰清窍而发中风。
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中风初见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病在经络;初起即见突然昏仆,神识昏蒙,不省人事者,为病在脏腑。
中脏腑分闭证、脱证,闭证常由于邪气内闭清窍,骤起而见神识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阳闭者,有瘀热痰之象,症见身热面赤、气粗息鼾、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等;阴闭者,有寒湿痰之象,症见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等。脱证则一般由闭证恶化导致,多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离决之候,症见神志昏聩、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