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2025-05-10评论:(0)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诊断

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四、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徐老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关键在于辨清虚实。虚者补养气血,益精生髓,补益肝肾;实者当化痰祛瘀,潜阳疏风,平肝降逆,清肝泻火。虚实夹杂者当依据缓急标本合理选择相关药物。

(二)用药特点

1. 痰湿中阻,上蒙清窍

临床表现为头晕沉重,晨起尤甚,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纳呆,口黏腻或渴而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滑。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起居失调而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郁生风,风痰蒙蔽清阳而致。《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夹痰上扰清窍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摇,肝风内动,则头眩物摇。又痰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至甚,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痰湿中阻,气机不舒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息风定眩。

方药:自拟泽泻汤加味。药物组成:泽泻、炒白术、半夏、天麻、茯苓、陈皮、人参、炙黄芪、干姜、炒麦芽。

方药分析:徐老遵叶天士“治痰须健中,息风可缓晕”之旨,自创“泽泻汤”,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该方是以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之效,使风得以息,痰能自消,眩晕自愈。

2. 肝阳上亢,上扰脑窍

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或头目胀痛,头重脚轻,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脉弦或弦细数。本证由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引起。肝属木,外应风气,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烦劳动阳,恼怒伤肝,故本证常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定眩。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怀牛膝、桑寄生、茯苓、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可酌加白芍、珍珠母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阴虚者加生地黄、女贞子以滋阴。

方药分析:方中天麻味甘,性平,专入肝经,功擅平肝息风,善治“风虚眩晕头痛”……全方共奏平肝息风、益肾宁心之效。

3. 热盛动风,邪闭清窍

临床表现为头晕胀痛,烦闷躁扰,或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耳鸣,心悸,面色潮红,舌红,脉弦而数。本证多为热病极期,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肝经热盛,燔灼肝经,煎津灼液,阴不维阳,风阳循经上冒而致头晕胀痛、耳鸣,热扰心神,甚则邪热闭阻心窍,则神昏心悸、烦闷躁扰,营液损伤,筋脉失养,以致手足抽搐。

治法:清热凉肝,增液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药物组成:羚羊角粉、钩藤、贝母、生地黄、茯神、白芍、竹茹、桑叶、菊花、甘草。

方药分析:方中羚羊角味咸,性寒,入肝、心经,善于凉肝息风……本方以凉肝息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

4. 气血亏虚,脑窍失养

临床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则发,面色 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发色不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多为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致气血两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黄、大枣、龙眼肉、陈皮、茯苓、白扁豆、远志、酸枣仁、柏子仁。

方药分析: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当归补血养血……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养血安神。

5. 肝肾不足,髓海失养

此证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部有昏沉感,病程较长,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或平时怕冷,或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本证由于肝阴虚不能上荣头目,肾阴虚则髓海不足,复又夹风痰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耳鸣健忘……阳虚则畏寒,表现为怕冷。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牛膝、车前子、桂枝、附子。

方药分析:方中熟地黄性温,味甘,滋补肾阴……全方升降协调,补泻得宜,可达阴阳同补之效。

6. 瘀血阻窍,气血不畅

此类患者除头晕症状外,无其余伴随症状,多以舌质暗、有瘀斑、唇色暗淡为主要体征,或者西医学检查有腔隙性脑梗死、动脉斑块等血运不畅的表现。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

方药分析:桂枝,味辛、甘,性温,温经通脉,温阳化气……本证型大多与其他肾虚、脾虚等证同时出现,徐老一般会与其他经方合用,以达到标本兼治之效。

相关推荐:
标签: 眩晕头晕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