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其中医诊断要点
失眠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不寐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失常、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1.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易导致宿食停滞,生湿生痰,滞久化热,胃气失和而不寐。《张氏医通》云:“脉数滑有力不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医学心悟》云:“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饥饿、饮茶、咖啡等,也会造成不寐。
2. 劳逸失调
劳倦过度则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不寐。思虑过度,亦可损伤心脾,心脾伤则营血虚少,血不养心则不寐。脾主肌肉,活动可促进脾胃健运,过逸少动可导致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不寐。脾主运化,运化失常,则易产生痰浊,痰浊郁久化热,痰浊、痰热内扰心神,可致不寐。如《景岳全书》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医学心悟》云:“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可见,心脾亏虚,易致营血不足,心神失养而不寐,痰浊、痰热同样可影响心神而致不寐。
3. 情志失常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暴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扰动心神而发生不寐;肝气不畅,血行亦不畅,则易产生血瘀,瘀久化热,瘀血、瘀热可扰心不寐;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精神意识思维,五志过极,所欲不遂,心神不安而不寐;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亦不能寐,如《沈氏尊生书》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情志致病,以及情志安和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如《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4.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
久病易致阴阳亏虚,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又云:“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素体阴虚,兼劳损过度,损耗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心肾失交而致神志不宁。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二)病机
不寐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能入于阴。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脾主运化,阴阳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脾胃健运,则生化有源,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而寐,脾胃运化正常,则水谷精微同样可充肝、益肾,使肝体柔和,肾阴充沛;肝体柔和,疏泄有度,肝不郁滞而无火热痰瘀之邪,自无不寐;肾精充足,上奉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神志安宁。
总不外虚实两端,实证多因肝郁化火,痰热、火热、瘀热扰心,痰浊、瘀血扰心,引起心神不安所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宁所致。
徐老认为不寐证主要分三个学说,即阴阳学说、营卫学说及神主学说。
阴阳学说、营卫学说:夜主阴,主静,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寤寐的核心便是阴阳出入消长,阴阳升降,精神互济,昼精夜寐,核心在阳,阳能入阴,才能入寐,而其中闭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神主学说:明代张景岳首先提出神主睡眠学说,心神若要安宁,必以阴血用事,少阴水火升降,决定睡眠卧寐。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二者共同维护人体阴阳平衡。肾水上交于心,滋养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心火不亢,心神安宁;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心交于肾,肾交于心,火中有水,水中有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此为水火既济。如若心过热,肾过寒,心火亢盛,肾水不足,会出现精神失常,卧寐失常。而阴阳、水火升降根在中焦,健升脾气,和降胃气,可以交通心肾。因此若要水火既济,离不开心脾肾。卧寐异常,涉及心、肾,肾主闭藏,肾不闭藏,则卫气不能入于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寐属于夜,由肾主持,肾精肾气不足,则无法正常入寐,这也是很多老年人睡眠不佳的原因所在。
三、中医诊断
5. 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6. 常伴有头痛、头昏、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7. 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