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腹疗的历史发展与腹象疗法的创新

2025-05-09评论:(0)健康知识大全

1. 早在《内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腹诊、腹疗理论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寒热、区分虚实、预测预后及相应的按摩、针刺疗法等内容。如《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言明通过腹诊观察腹部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这无疑是腹诊证治的理论基础。《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腹生寒,下为鹜溏。”触诊腹部寒热,可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内经》为腹诊、腹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继《内经》之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张仲景在运用《内经》《难经》创立四诊时,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证治熔为一炉,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应用于临床。张仲景将腹部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而对于治疗则多以方剂为主。

3.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的描述,并载有“心下坚痛”“心腹胀坚”的证候。而对于治疗,书中收载的苍梧道士陈元膏疗百病方、丹参膏,均可治疗腹内疾病。又如“盐以汤和涂儿环下,并摩妇腹上,治逆产先出足”。“小儿腹胀方:(米)粉及盐等分,合熬令变色,以磨(摩)腹即愈”“令人抓其脐上三寸”,可治卒腹痛或心痛。“闭气忍之数十过,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可治卒心痛。

4.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作为当时官修的第一部中医病因、病理、证候学著作,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医诊断学专著,书中对于中医腹诊有较多的记载。在“腹痛病诸候”“心腹痛病诸候”“心痛病诸候”“丁疮病诸候”等文中,论述了腹痛、心痛诸症的表现特点,从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疼痛放射的方向、疼痛发作的久暂、疼痛伴随的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了鉴别,如《诸病源候论·腹痛候》指出:“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癥”是“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的腹部肿块,“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瘕”是“腹部结块,瘕痛随气移动”“虚假不牢”。癥瘕的前身是“腹内结饮”。腹疗则较系统地总结了摩腹的方法、医治病证及愈病机理。摩腹可以治疗腹痛、腹胀、虚劳里急、风湿痹、风邪候、大便难等。《诸病源候论·风邪候》云:“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如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血气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摩腹的手法和机理,指出摩腹部须与腧穴按摩相结合,摩腹对局部和全身脏腑有调整作用。

5. 唐宋时代,腹诊、腹疗技术也有所发展。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关于腹诊内容的记载,如“癥坚,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则腹满”“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斫刺,昼夜啼呼”。关于腹疗,孙思邈在论述老年保健时就强调了摩腹的重要性。如《备急千金要方》云:“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千金翼方》云:“平旦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北宋《圣济总录》首列“按摩”专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专论。该书对于按摩治病的机理,归纳为开达抑遏、疏泄外邪,并指出“养生法,凡小有不安,必按摩捋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该书卷一九九的神仙导引(上)中记载的“下摩生门”(生门,即脐)“运动水土”(水土,指脾肾,即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两节与腹疗有关。

6.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在研究《伤寒论》时十分重视对腹诊内容的研究,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强调诊伤寒必须按腹,并且概括了二十三种腹证。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脉象不能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时,可以通过腹诊来辨其寒热虚实,如“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协热利者,脐下必热……寒毒入胃,则脐下必寒,腹胀满”。江氏父子在《名医类案》中记载了朱丹溪的腹诊经验,其言“丹溪治一妇……小腹有块,偏左如掌大”“一人年六十……上脘有块,如掌牵引,胁痛不得眠”“一妇因经水过多,每用涩药,致气痛,胸腹有块十三枚”“一婢……年四十……小腹当中有一气块,初如栗、渐如盏……按之痛甚,扪之高半寸”。刘昉在《幼幼新书》中指出:“小儿未能语,啼啼哭不能辩者,当以手候其腹,如有实硬处,即是腹痛。”在俗称“哑科”的儿科中应用腹诊来进行辨证,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李东垣的《脾胃论》和朱丹溪的《丹溪手镜》对诊动气做了论述,如《脾胃论》指出:“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丹溪手镜》指出:“动气,脐旁筑筑然动跳也。由真脏之气虚发动也,虽有攻里发表之证,不可汗下。肝内证,脐左有动气;肺脐右;心脐上;肾脐下,并按之牢,若痛,必待问而知。”

7. 明清时代,腹诊、腹疗有了较多的补充与完善,腹诊主要表现在动气诊法的发展、内伤杂病腹诊的完善以及温热病腹诊的开展等方面,如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虞抟的《医学正传》、唐容川的《血证论》等关于诊动气以辨体质,定病位的论述皆有新的发现。《景岳全书》曰:“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弟详察其所因,自可辨识。”虞抟提出可于丹田、气海穴处诊候脐间动气。《通俗伤寒论》在“伤寒诊法”中明确提出了“腹诊”的概念,指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关于诊法,《通俗伤寒论》指出:“其诊法,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坚软,拒按与否,并察胸腹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其病之寒热虚实。”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列有“按胸腹法”,提倡切诊与问诊结合。如“诊胸腹……中手寻扪,问疼不疼者,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察脏腑之虚实”。腹疗在明代小儿推拿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于1601年问世后,明清时期共出版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等十余种小儿推拿专著,对于腹部按摩的手法、取穴、诊断、主治病证做了系统总结。常用手法有按、揉、推、拿、搓、摩接、推三焦、分推腹阴阳等,常用穴位有中脘、气海、关元、丹田、天枢、神阙、脐俞(在脐四周)等。此外,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论述了揉小腹可治疗脏腑癥结;《养生秘旨》中记载的摆身诀也是一种运胃消食的按摩法;《寿世传真》中的生精固阳的肾功,也以按摩为主。

8.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文化的冲击、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对中医的排斥,使中医受到严重的摧残,腹诊、腹疗技术也未能幸免于难,几乎达到灭绝的边缘。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民间医生应用腹诊、腹疗技术救死扶伤,为保障劳动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腹部诊疗技术犹如枯木逢春,日益繁荣。腹部诊疗技术曾流传于河北一带,作为前辈谋生之技,现仅停留在口传心授的地步,被埋没于民间,仅为少数人所掌握,何常永的姑父魏献忠老中医便是少数精通腹部诊疗手法的人之一,魏献忠青年时曾拜师京城名医贾梦莲并得其真传,无论是针法还是推拿手法都堪称一绝。该疗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且不用针药,在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对于手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都有讲究,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传统的腹部手法治疗要求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医者端坐于患者右侧,将手置于患者腹部进行诊治,对于医者来说,医者的手是关键,因为治疗本身就是手与腹的互动,所以首先医者的手指甲尽量剪短,以避免刺激腹部皮肤引起患者表皮疼痛;其次保证手的温和,不可用蛮力,对于手法来说,传统腹部诊疗技术常用手法操作主要有一指禅推法、掌推法、揉法、摩法、拿法、按法、振法,并且手法大部分固定且单一。

10. 何常永青年时期追随魏献忠学习腹部手法,其悟性极高,尽得魏献忠手法精髓,并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和潜心钻研,取其精华,融会贯通,手法刚柔并济,灵活多变,其将此疗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在化病中瞬间达到“心手合一”的状态,并把传统象思维引入其中,通过取象、化象达到诊疗一体,诊治并行,因其诊治过程中对腹象变化的把控贯穿始终,故称为腹象疗法。腹象疗法操作继承了传统腹部诊疗法的精华,在何常永多年的实践运用观察中,治疗过程中逐渐达到心静慧生而见象,发现腹部有各种形态的病灶结聚,多以无形病气(寒性、热性、湿性、火性)、气团及有形结节、条索、包块、牛皮样或泥沙样、石子样等阻滞为主,对于病灶的化解手法,何常永发现一些特殊手法结合高频震颤对于消除有形病灶最为有效,又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将多种腹部手法与高频震颤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施于腹部,无论从治疗速度还是从治疗效果来看,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形成了摸象诊病,化象治病,以五指手法为主,多种治疗手法相结合,复合震颤手法贯穿始终的腹象疗法。腹象疗法是传统腹部疗法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丰富及拓展。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