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在传统易学与中医中的应用及意

2025-05-10评论:(0)健康知识大全

象思维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伏羲识天象,以地示之;神农识地象,以合于天;黄帝识人象,以合天地。祖先们在探索揭示自然奥秘的历程中,形成了“天地人”三才思想,继而得出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比的自然规律方程式。古人对于玄之又玄的宇宙规律,通过立象而尽意,可见,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在《周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易者,象也。象者,像”。

《周易》是观自然之象,以卦示象,以辞释象,以数运象,依太极之象概其全貌,演阴阳之仪交变法则,遵三才之道不误人生,是揭示宇宙、天地、万物形态、生化、变通及其玄机妙理的经典。《太平御览》云:“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爻,以“--”为阴爻,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中医与易学密不可分,即我们常说的医易相通,两者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产物,是在同一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认知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以“象思维”为主,也就是机体处于一个整体的框架内,这个框架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个整体显现的外象,依据整体框架的变化而变化。

中医所涉及的象思维非常广泛,如人体的藏象、脉象、舌象、声象等。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象”,而“象”所反映的除事物的外观形态外,还有通过表现于外的现象推测内部结构功能等整体特征。中医取象的手段主要为望、闻、问、切四诊,并且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模式,和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逻辑推理相比,直观的察象更容易感知物变化的真实状态,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依据性。如《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进一步介绍了透过外表现象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其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就是中医最常用的象思维方式,即司外揣内法。

《素问·五脏生成》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对十二官的描述更是《内经》在阐释脏腑功能特点方面象思维方式发挥的经典:“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从易学的“八卦”,到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藏象、十二官等,都是古人象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使中国古代“医”“易”这两门玄之又玄、深奥莫测的学问得以传承发扬的必要保障。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