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的观念及人体脏腑、经络、三焦的“通”之机理
1.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通的;而人体与自然界也是相通的,人体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所谓“通”,即没有阻碍,可以相互往来,畅通无阻。中医中“通”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脏腑、经络、三焦,打通人体升降的道,即通人体内的气道;二是通孔窍,保持人体出入之门的通畅。
2. 人体内部当通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经络气血、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在畅通无阻的条件下,进行着环流不息的升降运动,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 (1)五脏以通为用从生理学看,心主血脉,必须以心气的充沛和脉道的通畅为基本条件。脉道通利是血液在脉中循环不息的基本条件;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气必须升降有序,通畅舒展,内外气体才能得以交换,水道才能通利,皮毛才能开阖;脾位居中焦,通达上下,主运化,主升清,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化生水谷精微;肝主疏泄,肝气通畅,才能推动血液循环,助脾胃消化吸收;肾主水液,藏精,肾阳通畅才能气化津液,通利水道。《金匮要略》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说,可以表现为心气通达则血行津布,主明下安;肺气宣降,气津通调,辅心行血;脾气升散,水精四布;肝气疏泄,气机畅达;肾气通达,阴阳和调。五脏通畅说明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升降出入,内濡脏腑,外润肌腠,人体则健康无恙。所以,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的基础,是气血津精的流通畅达、循环有序。五脏通的关键因素在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五脏之间的生克平衡。若升降失调,气机郁滞,津液留聚,气血瘀阻,则是五脏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又可用元真闭塞不通以概之。如《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说明气血不和,郁滞留聚,则阻经脉,导致五脏之道不通。同样,五脏之道有实邪阻滞,也会导致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人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就在于五脏的元气真气通畅与否。“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来,或自内而 生,皆邪气也”。邪气留于经络脏腑,致使元真运行不畅,或部分不通,这时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防御调节功能,主动驱除邪气。而这一功能是通过人体内正气的运行来实现的。若邪气留于体内未能排除,而元真并未完全痞塞时,机体不一定有病态表现出来。只有当元真闭塞不通时,才证候百出。
- (2)六腑以通为顺六腑以通为用包括人体的代谢传导、运化、排泄等功能。《素问·五脏别论》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说明了食物的受纳与传化过程,六腑的特性是以“传化”为主,以通为顺。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六腑以通为顺,不通则为病,治疗以通为主。《灵枢·卫气》云:“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六腑主受盛传化,饮食物需要不断地被受纳排空,这一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表明受纳、消化、传导的不间断的反复是一个虚实更替、有出有入的过程。受盛的饮食物在化的过程中,精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各处,我们叫作升清阳;吸收剩下的糟粕,排出体外,我们称为降浊阴。腑的特点为实而不能满,以通降为顺,宜通不宜滞。如果六腑气机失于通降,不仅出现胃不受纳、失其和降的纳呆、呕吐等,还会出现胆汁逆行的黄疸、口苦,肠道失运的腹胀腹痛、便秘等腑气失于通降的疾病。满则害,滞则病,尚可使六腑壅塞不降互为影响。阳火炽盛不降犯胃,遂致冒失和降呕吐苦水,胃脘湿热熏蒸胆脉,胆汁外溢表现为黄疸;胃中实而热劫夺津液,导致大肠传导不利,表现为痞满燥实。肠燥便结反之又影响胃气不降,胃气上逆,表现为呕恶。人体邪出体外,主要经六腑,六腑通,浊阴降,糟粕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张子和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张氏认为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血。人体上下无碍,气机无阻,血津液无滞留,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脏腑相合,所属的经络相表里,所以还可以通过六腑来泻五脏之邪,如《温热经纬》所言:“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再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云:“《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心合小肠,心火旺则可用利尿通淋之法以泻心火;肺合大肠,肺气不降则可用泻下通便法起到降肺气之效。汉代王充在《论衡》中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说明了传导正常,肠中清洁,腑气通畅,则有益于健康长寿。一言以概之,六腑以通为用,浊气以降为顺。
- (3)经络三焦不可不通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濡养脏腑组织的通路,具有传导感应和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作用。《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是由于经络贯通人体上下,出入表里,纵横交错,像无形的立体网络,将五脏六腑、组织器官、皮肤肌肉紧密联系起来。而人体的气血,在经络内自由流通,才能使人体阴阳之气相互交贯,脏腑相互影响,内外相互沟通。经络作为气血之道,如果不通,气的升降就会在脏腑之间出现瘀阻,随之发生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所以《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交接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逐经相传,至足厥阴肝经而终,复注于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通则荣,不通则痛。只有经络通畅才能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从十二经脉的循行来看,十二经脉皆入腹里,《难经》云:“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这充分阐明了命门即十二经脉的根蒂,经络可为命门输布元气,不可不通。三焦,向上连接心肺胸膈,向下达肾、膀胱及大小肠,居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具有运化水谷、通调水道、布散命门之火的功能。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赖于道路的通畅。诚然,经络为机体气血运行之道,而三焦更是气机升降的必由之路。对于三焦的升清泄浊、导上宣下之能,《中藏经》曾做过精辟的概括,其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三焦可调概括了大部分脏腑的机能。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言:“夫三焦者……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见,三焦的升降在上中下之间,上焦温于皮肤分肉之间,主出阳气,若雾露之溉焉,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腐熟水谷,脾气散精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隧,荣于五脏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出而不纳,开通闭塞,主通利溲便,故曰下焦如渎。此外,三焦亦根于命门,命门之火是三焦气化的物质基础。火化而上行为气,火衰则元气虚,火逆则元气损,皆取决于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的功能。可见,命门之火假借三焦之道,煦脏腑,温分肉,肥腠理,濡关节,充周身,熏肌肤,泽毛发。因此,《难经》又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之说。无论是经络还是三焦,作为道,“通”是生理,“不通”为病理。气血在气道中运行,循环全身,营养全身。“通”是保持正常机能所必需的,不通则病。而治病,就是要变“不通”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