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元四大家的认识

2025-05-09评论:(0)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学在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自著书立说,流传深远,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徐老就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观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1. 刘完素

以“火热论”著称的刘完素,提出了“火热致病”的理论。他认为“火热是人生命之本,潜则无恙,亢则为害,亢为元气之贼”,从而确立“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倡用凉药,使用寒凉药有其独特的研究,因此后人称他为“寒凉派”。刘完素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尤为注意辨证施治,在各种疾病中,无不随证候寒热而选用方剂,如治疗中风既用白虎续命汤,又用附子续命汤;治疗疟疾既用白芷汤,也用苍术汤。徐老认为,刘完素善用寒凉,并不是纯粹的寒凉派。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把使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从而矫正了众医家习用温燥药的习气,提出辛凉解表,泄热养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刘完素不仅研究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理论,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创立了“寒治热”的治疗法则。刘完素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其代表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双解散”为后世温病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张从正

张从正根据祛邪即扶正的观点,提出“攻病三法”。其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他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一经致病则应设法祛之于体外。其具体方法则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凡风寒之邪所导致的疾病,在皮肤和腠理之间的可用汗法;风痰宿食,在胸膈、上脘的可用吐法;寒湿或热客下焦等在下疾病可用下法。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运用非常广泛,后人称他为“攻下派”。徐老认为,张从正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偏于寒凉,对病因病理、诊断、治法有较新的认识。张从正认为,外邪是病之因,提出“攻病三法”。治法应以祛邪为主,其理论扩大了《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范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此外,徐老总结并推崇张从正的若干理论,比如“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药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等。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三承气汤、瓜蒂散等,徐老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3. 李杲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提出了脾胃乃人身元气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强调了脾之气的升降。李杲还把《素问·通评虚实论》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论进一步运用到内伤病方面,提出火与元气不相立,此盛彼衰。其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李杲在治疗上不用寒凉,只用温火,特别重视开发脾胃之阳气以抑火,提出“甘温除热”之法,善用升麻、柴胡等升提药物。因此,后人称他为“补土派”,其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徐老深受李杲的思想影响,临床推崇补土派,他认为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多因脾胃虚弱,五脏六腑功能失于濡养,从而百病丛生,治疗则以补脾胃、升阳补气为主,注重大补元气。在重症肌无力、眩晕、梅尼埃病等病的治疗上,重用人参、黄芪,经常使用李杲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朱震亨

朱震亨在学术上着重强调保养阴分的重要性,提倡节欲,倡“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同时朱震亨指出“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之情欲伤阴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反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善用燥烈温补之品。朱震亨被后人称为“养阴派”,其代表方剂为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徐明涟教授认为,朱丹溪在学术上是承河间余绪,不满足于现状,深入研究刘、张、李三家学说,吸收诸家之长,融合自己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强调情欲伤阴及养生措施,为后世养阴学派奠定了基础,使脾胃内伤得以完善。

相关推荐:
标签: 养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