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对痿证病机的认识及“治痿非独取阳明”的治疗思路
1. 治痿非独取阳明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西医之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等表现为肢体痿软,属中医“痿证”的范畴,同时上述疾病目前大多仍属疑难病的范畴。“痿证”一词首次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五体失养,肢体痿软。其还将痿证分为筋、脉、肉、皮、骨五痿,以示病情的深浅轻重以及五脏的关系。
2. 徐老认为,痿证的形成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因于外感者,责之于感受六淫邪气或温毒之邪,浸淫肢体筋脉,“肺热叶焦”,津液失布,五体失养或湿邪浸淫肌肤,肌肉濡渍;因于内伤者,责之于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脏腑虚损,生化乏源,精血津液亏耗,筋脉失于濡养。同时,徐老认为痿证的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脾主运化,具有“散精”功能,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复感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久病不愈及失治误治等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脾虚则湿胜,湿邪困脾则脾虚更甚,脾虚日久导致肢体肌肉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废用。
3. 对于痿证的治疗,徐老抓住痿证脾虚湿盛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中以健脾益气祛湿为法,佐以补肝肾,标本兼顾,从而使脾气健运,湿邪化去,筋脉通利,生化之源无穷,肢体肌肉活动自如。《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即足太阴胃经,胃为水谷之海,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充盛,气血充血,则筋脉通利,故历代医家对于痿病的治疗多从阳明论治,然徐老在临证中发现痿病多表现为肢体痿弱无力、体乏,同时还伴有纳呆、脉濡滑等特点,体现了太阴脾虚的特点。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高士宗注:“足太阴主脾……脾土之气通于五脏之阴,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脾病不能转输水谷之精气,五脏气衰,五体失养,则四肢痿弱。胃受纳水谷,脾为胃转输水谷精微之气,脾健则五脏得养,筋骨脉肉健强,四肢运动自如,故治疗痿病非独取阳明,可从足太阴脾经论治。